鐵舟海(1608~1683)俗姓蔣,名韻可,號行海,字鐵舟,徽州歙縣人。鐵舟海出生一富商家庭,然三歲失恃,思念父母成疾;兄攜往忠靈院祈佑,見像教端嚴(yán)欣然忘返。約18歲出家為僧,遍訪名寺受高師指點,后得法于箬庵通問;清順治十年(1654)為金山寺住持。據(jù)盧見曾所編《金山寺志》記載,鐵舟海于“順治戊戌年(1658)繼席升座”,住持三十年,“鼎建巨功、事同開創(chuàng)”,殫精竭慮致力金山寺輝煌;著有《行海金山寺志略》二卷存世。其佛學(xué)造詣深厚且能詩善畫,書法近似蘇東坡和米芾,用筆豐腴跌宕,有爛漫之趣;繪畫作品以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為多,意境幽淡蕭瑟。清康熙之母曾拜他為師,其所繪觀音像敬呈宮中,不僅深得玄燁母子贊揚,還被賞賜繡紅袈裟、佛珠、象牙佛像等物。
鐵舟海擅鼓琴,好音律詞曲;有《閻浮集》傳世,其中不乏有多首茶詩。鐵舟?!端筒枋液蜕小吩娫唬骸熬蛑附饎偞毕驴?。舉楊大法只斯人。相逢未話當(dāng)年事。先送江南第一春?!辫F舟海在這里將茶比喻是“第一春”,客人來了,沒有敘說當(dāng)年的往事,先奉上了一碗江南的第一春(茶)。而“黃沙瓶下燒紅葉,要與故人同茗杯,”就是表現(xiàn)與故人喜相見、同品飲的境況。而他獨自品飲時,則是“且溪亭是日對林壑,啜茗濡豪一懶憨?!彼?,喜歡飲茶的鐵舟海還寫下了“煮爛臨川暖似春。風(fēng)前驗盡幾家人。相逢只喜吃茶去。莫把醍醐惱客神。”可見,茶在鐵舟海的生活中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想必這就是“和尚家風(fēng)”?!飲茶成為和尚家風(fēng),幾乎是無僧不飲或僧無日不茶,且更勝俗世茶人一籌;是因為茶于僧人的作用無可取代。而鐵舟海也是“瀹茗燒枯趣最奇”、“竹爐添炭吃茶多”、“只聞裂竹獨懸燭,懶折枯松自煮茶;”即使修禪時也需“向日未融頭上雪,烹茶頻退睡中魔;”以致“拾枯多淪建溪茗,細雨蒙蒙日又昏”。也就是在這“竹爐添炭、自己煮茶,頻退睡魔”的坐禪修行過程中,鐵舟海感嘆日又昏了,一天又過去了……。清代李漁有兩句料理和尚與茶的話:第一句是集蘇東坡的詩,“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第二句是他的自言自語,“和尚喝茶,不知是什么滋味”。鐵舟海在茶詩中說“淡飯疏茶與道親,雪山肥膩未為珍;”“□案置經(jīng)妨世味。瓦瓶湘茗酌天漿?!彼J為有“淡飯疏茶”就可以了,那“雪山肥膩”之類也就未必珍貴了;更何況那“瓦瓶”烹煮的茶好似“茗酌天漿”。鐵舟?!斗智逋で锿怼吩娭小败愫蠔|林寺。座對爐峰政此時”;則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僧人茶事。東晉六年(381),僧人慧遠住東林寺傳法;他以自種自制的茶款待陶淵明和陸靜修,他們品茶吟詩,敘事談經(jīng)且首開寺院茶禮之先。所以,當(dāng)僧人飲茶成為傳統(tǒng),茶神出自釋門就不足為奇了;而鐵舟海及和尚們則是將“吃茶去”作為叢林修持的口頭禪。
徽州的許多名茶都與僧人有關(guān),大方和尚研制松蘿茶,正志和尚與黃山毛峰茶結(jié)緣;真清和尚手抄《茶經(jīng)》等就是例證。而和尚種茶、制茶、飲茶等茶事均為茶葉、茶學(xué)及茶道的發(fā)展和形成立下了不世之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