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1079—1154),字彥章,號浮溪,徽州婺源人。汪藻是崇寧二年進士,歷任校書著作佐郎、太常寺卿、兵部侍郎兼侍講、翰林學(xué)士等;凡御書、詔令多出其手,如《陳起宗直徽猷閣都大提舉川陜路茶馬制》等;后人將其作品編篡成《浮溪集》三十二卷。
汪藻一生嗜茶,且精于茶事。他說自己是“惜無斗酒酬,水厄空嘗茶。”自嘲是“水厄”,實際是指嗜茶。以致他在招待客人時,也是“煮茗聊餉君,未須嫌水厄?!碑斎唬€有“茶果話疇昔”。汪藻的茶詩,也反映了宋時的茶俗,為研究宋代茶事提供了許多可作參考的資料。如“甘寒飲天下,瓶盎走膏乳;兒嬉供茗事,云散入江渚。”不僅對“茶乳”有細致的描繪,也有飲茶器具的瓶、盎;同時還點出了品飲的膏茶。而古徽州的膏茶就有新安含膏、先春含膏茶。
人生當如茶,清廉勝浮華。當茶文化初見端倪時,就為有眼光的政治家所賞識,并提出了“以茶養(yǎng)廉”的理念,而汪藻則是踐行了茶人所倡導(dǎo)的“清、和、儉、廉、美”的高雅精神。茶、本來是極普通的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物質(zhì)資料,然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卻被賦予了多層面的極其深刻的內(nèi)涵;而其中最古遠,也是最廣泛的意義就在于它作為一種“清廉”的象征。汪藻為官30年,顯赫榮達,卻是“無屋廬以居”;可見其清貧廉潔。想來,清茶一杯,確是可以斂去奢華的雅好。
離鄉(xiāng)經(jīng)年的汪藻,在詩中稱自己“往年我作新安民,”“那知漂泊千里余”?所以他也寫下了常戀故土,懷念親朋的詩文;然卻是保留著“清真簡淡乃天性,文章政事猶其余”的性情……。汪藻《徽州班春古巖寺呈諸僚友》詩“泉甘與茶宜,就挹巖下清”就頗有意境;清甘的泉水與茶相宜,而在品飲時,還可以欣賞清幽風(fēng)雅的景觀;這種自然環(huán)境與平和心境以及茶味的淡然相契合,唇齒間的余味是可以引領(lǐng)茶人脫離俗塵的喧囂,悠然與山水之間,愜意、平和……。所以,汪藻在《次韻洪駒父集東山》詩中就有“竹間揮塵風(fēng)相及,松下烹茶手自分”的情致;而這種品茶的體會,在今天看來是很難感覺與領(lǐng)悟的。
浙江顧渚是中國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顧渚茶區(qū),至今仍保存有完好的三組唐、宋摩崖石刻,這些都是唐代茶文化底蘊深厚的重要證據(jù)。而汪藻因慕顧渚名聲,遠來訪跡、品茗并留下了珍貴的茶事石刻。而汪藻的這段茶事佳話,自然也值得茶人閱覽?!褒垐D閣直學(xué)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無為軍括蒼鮑遷祖知長興縣安肅張琮前歙縣丞汝陰孟處義前監(jiān)南岳吳興劉唐稽紹興戊午中春來游右承任郎汪悟汪恪從行□□徐□刻字□明□□□□。”石刻在巨石上,為七行八分隸書,字徑二寸許。可謂是清秀古雅,意態(tài)欣然。時間是南宋紹興八年仲春,汪藻與屬僚鮑延祖、孟處義及子悟、恪等同行……。汪藻所留下的題刻,不僅是顧渚茶文化的瑰寶,也是研究宋代茶史的重要證據(jù);而題刻中的“無為軍”(賣茶場)等內(nèi)容,也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可以說,這是一個茶人為中國茶文化所作的貢獻或遺產(chǎn);所以,汪藻的茶事墨跡不僅是流韻千古,也永遠駐留在天下愛茶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