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晉和(1864~1928),字學文,徽州婺源曉起人。“曉起”村是古徽州歷史上最富裕的村落之一,它以“商半村、官半村”遠近聞名,尤以茶商居多。據(jù)民國《婺源縣志?人物》記載,有“業(yè)茶于浙”的汪承修、“業(yè)茶武昌"的汪執(zhí)中和“業(yè)茶小康”的汪智炎,還有“與叔業(yè)茶"的汪春高以及“永泰隆鑒記"茶號的洪國權等……茶商汪晉和就是“十民九商、十商九富”的代表之一。又據(jù)《婺源縣志》記載:“汪晉和剛直好義,讀書不倦。兄嫂歿,遺三孤,撫之如親子,教養(yǎng)成人。戚黨貧乏者多見周恤之。地方公益,竭力揖輸,雀鼠之爭,片言立解。幼承先人茶業(yè),艱苦經營,累貲鉅萬,持家率己,蔬食布衣,休(寧)婺(源)往來,不假輿馬。后見茶葉凋敝,遂悉心改良……。蒙黎大總統(tǒng)(即黎元洪)賜獎黃紫綬銀質褒章,文曰‘孝思錫類’(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謂行孝之至,能延及旁人也)。”胡適之先生自稱世侄,曾在汪晉和遺像前題詞贊譽:“勤以成家,儉以終身;嚴以教子,恭以接人。”
汪晉和一生勤于鉆研,精通茶技,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茶葉制作,在繼承祖業(yè)的基礎上自創(chuàng)“林茂昌”茶號,專營徽州綠茶;他將總號設在茶商云集的屯溪柏樹街,并將住宅取名為“綠野堂”。“綠野堂”原是唐代宰相裴度的別墅名,元人元好問有詩曰“故人非復烏衣巷,勝事仍余綠野堂。茶灶漫煎云腳散,蓮舟清嘯月波涼?!蓖魰x和以名人的別墅為堂號,既表示對名人的仰慕之情,也有儒商的風雅之意……汪晉和在經營過程中十分注重茶葉的品種改良,并不斷地革新技藝以提高品質,同時還注重消費者的需求;他將采購農戶的毛茶通過制作加工成為商品綠茶,再裝以錫罐,套以木箱,外用箬皮包裝后出口外銷。當時“林茂昌”茶號的經濟力量相當雄厚,規(guī)模也頗為龐大,經營的茶品質量也是名列前茅;所以,其規(guī)模和效益均居屯溪茶界之首;以致他有了“屯溪茶王”的稱號。
汪晉和十分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yǎng),尤其是讓孩子們走出徽州去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做法;他不惜花費重金,送四子汪軼群留學日本并專攻茶葉制作;汪軼群三年學成歸國后,不辜負父親的期望,致力于茶葉的栽培及加工制作,他翻譯日本的茶葉書刊,認真學習并借鑒先進的經驗;而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和踐行舉措,不僅使“林茂昌”茶號的制茶技術得到了提高,也使“林茂昌”的“屯綠”茶獲得了很好的聲譽。宣統(tǒng)二年(1910),“林茂昌”茶號精制的綠茶,參加清廷農工商部在南京舉辦的勸業(yè)會并獲一等獎。民國四年(1915),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二等獎。汪晉和的后人大多精湛茶事且頗有成績。三子汪叔銘在屯溪經營“祥瑞”茶號,五子汪旭初在上海自營“裕茂昌”茶棧,六子汪朗云在婺源自營“林茂昌(朗記)”茶號,七子汪耀南曾任舒城、歙縣茶廠技術員、副廠長;汪晉和孫子輩的汪仰高、汪家彥則分別在廬江、東至茶廠任職……;正是因為與茶結緣,汪晉和與他的茶業(yè)世家,在徽州茶葉史上做出了驕人的歷史業(yè)績!